|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7 20: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也是近乎完美合格的诠释了李红琴这个角色。在整个影片当中纵观赵薇的戏份,很多都是哭戏,哭戏最能让观众情感上趋于认同,事实上赵薇作为影片中直接出现的“反派”,她也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也是一个爱子如命的母亲。这个人物的命运,曲折,悲情,到最后丢失了一切。丈夫留给她一个巨大的谎言,死了。被丈夫拐来的儿子被带走,被丈夫捡来的女儿被夺走,曾经是这个农妇的全部,瞬间变得一无所有。生活之于她,无情而残酷。她的爱本没有错,她只是在“法律”和“道德”上错了,她是人贩子的老婆,被我们认定为理应被骂,理应活该,但当她的爱如此满溢坚决,为了孩子如此卑微的时候,却不得不对她产生出怜惜和同情。没有孩子,她就没有家,真的太惨了。
李红琴去孤儿院看吉芳时,爬上高高的空调箱,远景的拍摄方式,让置于路灯下的李红琴更显渺小与无助,吉芳稚嫩的哭声、沉重的钢琴声为这长久的抗争再添心酸,在真实与纠结中让观众心灵得以撞击与净化,展开对生命个体的思索与关怀。
在李红琴与孤儿院争夺抚养权时,律师一直强调“在法律上······”“在法律框架内······”近景的拍摄方式将李红琴在法律强制下的无奈与无助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们展开对于法律与人情的思考。高夏决定帮助李红琴时,通过全景拍摄深圳城市,近景拍摄两人的方式凸显出了高夏与李红琴的渺小,也让我们感受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自身的孤单与失落,竞争的压力与强迫。这部逼近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波澜与斗争中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跌宕起伏中反映社会现状,哭哭笑笑中升华人间真情。
一直以为黄渤适合演喜剧,但是没想到田文军这样一个悲情的角色,他驾驭的也是如此之好。黄渤的亮点很多,几乎每一次出场,都非常出色,每一细节每一个点,他都把握的很好,是炉火纯青的神演技,在我看来,几乎没有什么瑕疵。
当他报警打电话的时候,那种急促、紧张、心慌、失措、恍惚的语气,演绎的淋淋尽致,无助,欲哭无泪,孩子没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塌了。从开始寻子开始,经受过受骗,敲诈,他都义无反顾,“被骗也挺好至少有希望”,最艰难最孤独无缘的时候,他总是给自己希望,总能自我消解,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支撑着他这个底层小人物抛弃所谓的自尊,一直奔波在寻子的路上。
喜欢黄渤在这部片里含蓄的演技,一点都不张狂,这和他的社会角色地位是非常吻合的。他只是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儿子鹏鹏,希望尽快能够解决事情,所以他一点都不介意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为了找到孩子,他已经没有自己了,他软弱可欺,他独身一人去河北会面骗子,郝蕾给他打电话说是假的,已经找人对骗子提供的照片做了鉴定,是合成的。可他还是说要去看看试试,当他发现孩子真的不是鹏鹏的时候,他没有理直气壮的去理论一番,或者报警诸如此类的,而是选择了跑,他掏出刀子对骗子团伙说,都这样了还如此对我,他是求的,求他们别过来,再过来他就真的跳了。是冰冷的无助,是被蹂躏惯了的底层人的不反抗,那口气,那神情,都被他融进去了角色身体里了,浑成一体。
影片中田文军在孩子丢失后从未哭过,但故作坚强的他在孩子找回后坐在楼梯上痛哭失声,从近景到全景再到远景的拍摄手法,悲伤的音乐渲染,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田文军内心压力的释放,导演的这一安排表现了人文的关怀,也暗示了社会中强大的正能量,揭示了人性温暖与回归的主题。
韩德忠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他领导自己的公司,领导万里寻子会,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大儿子丢失,多年寻找无果,在妻子怀孕后,面对新生命的降临,他也无法做到内心释然。老韩在参加完田鹏生日会后,躲在墙角失声痛哭,近景的拍摄方式使观众清楚地感受到韩德忠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周边的黑暗与商店里透出的微弱光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韩德忠内心的矛盾。亲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导演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亲情中的不同内。
物欲下的压力与规则,电影《亲爱的》在赞颂亲情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冷漠。影片中韩德忠与妻子办生育证时,工作人员要求出示大儿子的死亡证明,要按制度办事,特写的拍摄方式将韩德忠愤怒的状态完美呈现,暗示了韩德忠内心的苦楚与无奈,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制度的不通人情瑜冷漠残酷。
人性上的解放与回归。影片中的人物是大多数社会人群的缩影,因家庭而放弃自己,因竞争而隐藏自己,因利益而改变自己。
《亲爱的》通过133分钟再现了失去孩子这一世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一种体验。让观众直面最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间悲剧感同身受,导演将个人感情、社会制度规则、人性这三方面在这部电影中完美诠释,最真实的生活再现不仅是对重新思考亲情伦理的沉痛提醒,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对人文的关怀的回味与思索。
|
|